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永乐大帝我姐夫!苟苟苟出发咯! > 第120章 二十万水师!

第120章 二十万水师!

看着自家老父亲那质疑的表情,徐辉祖当即就不干了。

“什么意思?我不能去水师吗?”

然而徐达则是摇了摇头,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开口道;

“倒也不是说你不能去,只是水战终究与陆战不同,在水上作战个人勇武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多看的还是装备,战船,火器。”

见自家老头子那一副语重心长很不放心的模样,徐辉祖虽然心中暖暖的,但是也很无语。

只见徐辉祖忍不住面色一苦,然后略带委屈的看向徐达开口道:

“爹!你不会觉得你儿子我就是个莽夫吧?”

徐达:“哟!自我认知很清淅嘛!那不然呢?”

徐辉祖:“……”

……

见自家好大儿这副表情,徐达也是微微一笑然后摆了摆手接着开口道:

“行了行了!水上作战你爹我还是打过的,虽然鄱阳湖不比大海,但终究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你后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多来问问就是了!”

听着徐达的话,徐辉祖也是忍不住心中一暖,果然自家老徐头还是关心自己的。

然而徐达的下一句话,却直接让徐辉祖破防了。

只见徐达一脸无所谓的开口道:

“随便吧,反正有钦儿在咱老徐家也不至于绝后,到时候刚好让他继承你的冠军侯爵位,问题不大!”

闻言,徐辉祖的脸色顿时一黑。

果然,爱不会消失,但是会转移。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又是春去秋来。

永乐二年转瞬即逝,永乐三年的篇章就此打开。

论起那过去的一年,大明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复。

一场科举下来,朝廷多了许多商贾之家出身的官员,这些官员相比于其馀学子更加精通算术经营之道,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受到了户部尚书夏元吉的赏识,在户部各级衙门发光发热。

而这一年,商税财政再创新高,与此同时朝廷降低农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一时间整个大明欣欣向荣尽显盛世之态。

奉天殿!

朱棣扫视下方群臣开口道:

“如今国库充盈,之前朕所说的水师一事也该提上日程了,诸位爱卿对此可有想法?”

对于朱棣的询问,这一次大伙儿的态度都出奇的一致,就连户部尚书,夏元吉也没有出来阻挠。

因为创建水师之事本就是之前商量好的。

且如今国库充盈,即便是加之修筑永乐大典那一部分支出,如今的国库依旧负担得起。

而朱棣见无人反对,当即便大手一挥开口道:

“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

着令冠军侯徐辉祖为水师提督,曹国公李景隆为副提督,征兵二十万全权处理水师新建一事。

此外,在宁波府和绍兴府开设船厂,户部工部当全力配合。”

朱棣话音落下,徐辉祖当即一步踏出对着朱棣拱了拱手开口道:

“微臣遵旨,陛下英明。”

……

奉天殿偏殿。

朱棣看着眼前的徐辉祖也是微微一笑忍不住调侃道:

“怎么样?头一次统帅这么多军队有压力不?”

然而面对朱棣的调侃,徐辉祖则是一脸自信。

“还行!再加十万我也管得过来。”

然而朱棣听到徐辉祖的话则是忍不住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再加十万你乐意我还不乐意呢,小心夏元吉冲到魏国公府上去跟你拼命。”

朱棣的话引得徐辉祖一阵爆笑。

哈哈哈哈!

如今的大明能够拉起这二十万水师已经是出乎徐辉祖的意料了。

突然徐辉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当即转头看向朱棣开口道:

“姐夫!这水师作战战船装备乃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海上,水师的战船一定要经得起大海的风浪。

除此之外便是火炮,新式火炮必须大力研发,火炮将会是未来海战的主要攻击手段。

先进的火炮将是大明水师能否在海上战无不胜的重要因素。”

听完徐辉祖的话,朱棣也是深表赞同。

火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亦或是将来的海上来敌火炮都是克敌利器。

自从之前在公布实行工匠改革制度,朝廷公布的这些工匠的创造热情也是彻底被点燃了。

各种新式的火器改良的火器层出不穷。

火铳火炮更是更新迭代了好多次。

无论是精度射程威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就连徐辉祖都不得不承认这些工匠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如今大明最先进的火炮早已不是那种填装沙石的唬人玩意儿了。

只见朱棣点了点头开口道:

“工部那边的奖惩制度已经很完善,而且我给他们拨了一大笔研发资金,想必要不了多久,更加先进的火器就能被研发出来。”

说到这里,他又看向一旁的徐辉祖,开口询问道:

“如今的水师还是个空壳子,募兵训练等事,还得你自己想办法,你打算从何处募兵?”

见朱棣询问,徐辉祖也没有过多隐瞒,只见他沉思片刻后便缓缓开口道:

“我打算将募兵地点放在山东福建江浙这些时常遭受倭寇侵扰的地区。”

听到徐辉祖的话,朱棣则是面露诧异之色。

而徐辉祖见朱棣一脸诧异的神色也是耐心解释道:

“因为那里时常遭受倭寇袭扰,这些地方的青壮对于倭寇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唯有这样的恨意才能训练出战无不胜的强军。

除此之外,这些地方的青壮往往水性都不错,相比于内陆地区的旱鸭子这些地方的青壮简直是天生的水军,只需稍加训练便能形成战斗力。”

听完徐辉祖的解释,朱棣当即恍然大悟。

然后又满脸欣慰的看向徐辉祖,以他的军事才能如何看不出,如此募兵方式将来一旦成军必是所向披靡。

说到这里,徐辉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当即便看向朱棣开口道:

“增寿还在李景隆那边,我想将他也一同调过来,也好让他借此机会能多立一些军功。”

对于徐辉祖的请求,朱棣自然是欣然接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