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呵……”
“摆渡人”即使剧痛难忍,眼中仍充斥着疯狂。
“愚蠢……你以为……抓到我就完了?‘潘多拉’……只是开胃菜……‘基石’……无处不在……‘他’……即将苏醒……”
杨慕宁眉头微蹙,捕捉到他话语中的关键信息,“‘他’?是谁?”
“摆渡人”只是发出嗬嗬的怪笑,不再言语,也不能言语了,因为下巴被卸掉了。
与此同时,小队其他成员也成功制服了剩馀护卫,并且迅速检查了“基石”的销毁情况,确认主要菌毯已被瓦解。
矿场外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时,战斗彻底结束。
“源石”据点被彻底摧毁,所有实验数据和样本被封存,关键人物“摆渡人”被生擒。
在“净化协议”下虽部分损毁,但仍有碎片被杨慕宁小队抢出。
杨慕宁小队与终于赶来的后方支持部队汇合,踏上了归程。
尽管疲惫不堪,身上带着硝烟与伤痕,但任务圆满完成带来的沉重责任感,稍稍冲淡了身体的极限。
在返回总部基地的运输机上,技术兵老马开始尝试解析从“摆渡人”身上缴获的设备和那块腕表。
“队长,这腕表……不简单,它有一个独立的加密存储模块,里面……似乎不是通信记录或坐标。”
老马皱着眉头汇报道,“它不是作战计划,而是一些加密的财务流水,几份关于‘意识上载’、‘神经界面’的科研简报,还有一个奇怪的符号。
一个被荆棘缠绕的、像电路板一样的大脑。”
杨慕宁接过初步解译出的碎片信息,眼神骤然锐利了起来。
荆棘大脑?神经界面?这远远超出了传统生物武器的范畴。
他立刻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迅速将信息加密,通过最高权限信道,发往国内总部,并特意标注转呈方郁雾博士。
那并非“潘多拉”的技术资料,而是一些加密的财务流水、几份模糊的、关于某种“意识上载”和“神经界面”的前沿科研简报摘要。
以及一个反复出现的、风格与“潘多拉”生物武器截然不同的符号。
一个被荆棘缠绕的、仿佛由电路板构成的大脑。
“维斯科”……生物恐怖袭击背后,竟然还牵扯到如此前沿的、与神经科技相关的领域?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仅仅是为了制造恐慌和牟利?还是有更深层、更疯狂的目的?
杨慕宁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
摧毁“源石”矿场,擒获“摆渡人”,似乎并非终结,而仅仅是掀开了更大阴谋的一角。
他将这些信息迅速加密,准备第一时间传递给方郁雾和最高指挥部。
当杨慕宁带着缴获的数据和俘虏,安全返回位于非洲某国的联合行动总部时,方郁雾在东南亚的“龙之盾”基地也正面临最后的冲刺。
她收到了杨慕宁传来的加密信息。
当看到那个“荆棘大脑”的符号和关于“神经界面”的模糊信息时,她正在分析“冥河”病毒攻击神经系统的精确机制。
一瞬间,仿佛两道闪电在脑海中交汇!
“冥河”病毒的神经攻击特性……“潘多拉”系统的多阶段触发……“维斯科”表露的神经科技背景……
一个惊人的、近乎疯狂的猜想在她脑中成形。
难道,“潘多拉”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武器?它的最终阶段,或者说“九头蛇”组织的终极目标。
并非简单的杀戮,而是试图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影响甚至操控人类的神经系统?那个“荆棘大脑”符号,是否就代表着这个终极目标?
这个猜想太过骇人听闻,但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这个方向。
方郁雾立刻将杨慕宁传来的信息与自己关于“冥河”病毒神经侵袭性的最新研究发现进行集成,形成了一份紧急分析报告,直送最高层。
她在报告中提出几点:
“九头蛇”组织的威胁等级需再次提升,其目标可能远超传统生物恐怖主义。
对“维斯科”公司的全球业务,尤其是其涉及神经科学、脑机接口、甚至数字意识等前沿领域的子公司和投资组合,进行彻查。
所有针对“潘多拉”及其衍生病毒的防治研究,必须增加对神经系统长期影响和潜在操控可能性的评估。
这份报告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又一枚巨石,引发了更高层面的震惊与警剔。
一个横跨生物、神经、信息领域的巨大阴谋网络,开始显露出它模糊而恐怖的轮廓。
随着“源石”矿场的摧毁和“摆渡人”的落网,刚果的直接威胁暂时解除。
费洛德实验室在非洲的“守护者”堡垒依旧稳固。
在东南亚,方郁雾主导研发的针对“冥河”病毒的第二代候选疫苗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紧急接种。
配合陈念桥院士构建的强力隔离措施,疫情终于出现了拐点,蔓延势头被有效遏制,大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杨慕宁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和任务汇报后,被命令留在总部,参与对“摆渡人”的深度审讯以及对新线索“荆棘大脑”的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