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品小说网 > 不可思议的正确幻想 > 第666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就在眼前

第666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就在眼前

“这是先祖三世在陨星谷外围采集的‘阵眼脉冲图’,你看这里 —— 当活阵感知到逆向能量时,会在 03 秒内触发‘二次共振’,比天霜极地的阵体快了 018 秒,这 018 秒的时间差,足够让缓冲阀的导能通道在反噬能量抵达前过载。”

莱尔丹的指尖在灵能分析仪的操作面板上轻点,光屏瞬间切换为 “活阵共振响应时间对比模型”。

淡蓝色的三维坐标轴上,两条代表不同阵体的响应曲线清晰呈现,天霜极地的曲线在 048 秒处达到峰值,而陨星谷的曲线则在03秒处陡峭上扬。

“你注意到曲线的斜率差异了吗?”

他抬手指向陨星谷曲线的起始段。

“天霜极地的阵体能量是‘线性反馈’,而陨星谷的是‘阶梯式反馈’—— 前 02 秒的能量增幅其实低于天霜极地,只是在 02 秒后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他调出灵能模拟器的参数面板,将 “逆向注入延迟触发” 选项勾选。

“我们可以在注入初期设置 02 秒的‘能量预缓冲’,用低浓度灵能(015 单位 / 秒)先激活阵体的基础响应,待 02 秒后再将速率提升至 03 单位 / 秒,这样既能避开初期的反馈盲区,又能抵消后续的爆发式增幅。”

林夏的手指在控制台键盘上飞快敲击,半空中的星阵耦合模型瞬间新增了 “延迟触发” 参数层。

当她将模拟数据投射到中央光屏时,原本悬浮在安全区域的红点旁多了一条淡紫色的 “风险预警线”—— 即使星象共振振幅突然提升至 045,红点依然稳定在安全阈值内。

“我用‘灵能反馈预判算法’推演了 120 组可能的突发情况,包括阵体二次共振、星象振幅骤增等极端场景,只要延迟触发的时间误差控制在 ±002 秒内,缓冲阀的导能效率就能维持在 98 以上。”

她转过身,将一枚小巧的灵能校准器递给凯伦。

“这是根据陨星谷阵眼脉冲频率特制的校准设备,能实时同步阵体的能量波动,误差不超过 001 秒。”

不是,这群家伙在讲什么啊?

凯伦指尖捏着灵能校准器,指腹贴在冰凉的金属外壳上感受着内部微弱的能量脉冲,先对着林夏颔首以示认可,随即转向光屏上的响应曲线,眉峰微蹙着提出了第一个学术疑问:

“延迟触发方案的逻辑闭环很完整,但我们似乎忽略了‘地脉灵能基线波动’这个变量 —— 陨星谷的活阵并非孤立存在,它的能量循环始终与地下三尺的‘青晶脉’相连,我上周采集的地脉数据显示,青晶脉的自然流速存在 ±5 的瞬时波动,而这波动恰好会影响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浓度。”

他抬手在控制台边缘轻划,调出自己的便携式地脉记录仪,光屏右侧随即新增了一组淡绿色的波动曲线,与陨星谷的活阵响应曲线在时间轴上重叠 —— 在 015 秒至 02 秒这个预缓冲关键区间,绿色曲线恰好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峰值跳动。

“你看这里,当预缓冲进行到 018 秒时,地脉流速突然提升 47,这会让原本 015 单位 / 秒的灵能输入瞬间增至 0157 单位 / 秒。虽然增幅只有 0007 单位,但结合陨星谷‘阶梯式反馈’的特性,会不会在 02 秒的临界点提前激活爆发式增长?”

林夏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地脉波动数据导入灵能反馈预判算法,光屏上的模拟模型瞬间新增了 “地脉干扰层”。几秒钟后,原本稳定在安全阈值内的红点微微上移,虽未突破淡紫色预警线,却比之前贴近了 003个单位。她盯着数据变化,语气客观:

“你的观测很关键 —— 算法最初采用的是青晶脉的日均流速基线(12 单位 / 立方米),确实没纳入瞬时波动。但刚才的模拟结果显示,0007 单位的增幅只会让爆发式增长提前 0005 秒,这个时间差仍在校准器 001 秒的误差范围内,暂时不会突破安全阈值。”

“但不能只看单次波动。”

莱尔丹这时伸手点向光屏上的地脉周期图,泛黄的手绘稿与凯伦的现代数据在时间轴上对齐。

“在《陨星谷脉记》里记载过,青晶脉每 012 秒会出现一次‘微颤周期’,也就是说,在 02 秒的预缓冲阶段,会恰好覆盖一次完整的微颤 ——006 秒时流速降至基线 95,012 秒时回升至 105,018 秒时又回落至 98。这种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灵能输入不稳定性’,会不会累积影响缓冲阀的导能效率?”

“这就要看校准器的采样频率了。”

凯伦将灵能校准器放在控制台中央,外壳上的指示灯随内部脉冲闪烁。

“当前校准器的采样频率是 100hz,也就是每 001 秒采集一次能量波动,但要捕捉 012 秒周期的微颤,100hz 的采样间隔会漏掉部分瞬时数据。如果我们把采样频率提升至 200hz,就能将数据捕捉间隔缩短到 0005 秒,实时同步地脉波动与活阵响应的对应关系,再让算法加入‘动态补偿因子’,就能抵消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林夏立刻根据这个思路修改参数:将校准器采样频率调至 200hz 后,光屏上的地脉波动曲线瞬间变得更平滑,原本遗漏的 009 秒处的微小谷值也被捕捉到;她再在算法中加入 “实时地脉补偿因子 k”,k 值随每 0005 秒的地脉流速动态调整,确保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始终稳定在 015±0002 单位 / 秒。

莱尔丹凑到光屏前,指尖指着优化后的响应曲线,眼神里带着认可:

“这样就严谨多了 —— 先祖的手稿里还提到,陨星谷活阵的‘二次共振’存在‘温度敏感性’,当环境温度低于 - 15c时,共振响应时间会延迟 0003 秒。不过现在是初夏,陨星谷谷底温度稳定在 12c左右,这个变量暂时可以作为‘备用修正项’,不需要纳入核心方案。”

“但我们应该在模型里预留接口。”

凯伦补充道,伸手将 “温度修正模块” 拖入模拟模型的备用栏。

“学术方案的完整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边界条件。万一后续执行时遇到寒潮,温度骤降,我们至少有现成的修正路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