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这话也不知道是阴阳怪气还是真心实意,亦或者二者皆有,但刘基并不在乎。
当他听到华歆来访被拦截的消息之后就猜到华歆是来搞突击检查的,结果被挡了一阵,丢了些面子。
刘基也没有嘲笑他,只是笑呵呵的解释了一下自己现在带兵的要求。
“既然是军营,就要有章法,且现在天下纷乱,豫章郡内也不好说就是王道乐土,万一有孙策细作前来刺探军情,任他随意进出,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所以严守营门,非军令不得外出,非军令不得进入,外出进入皆要搜身,不能怕麻烦,这方面一旦放松,葬送的可能就是整个军营几万人的性命,马虎不得。”
刘基这话说的也是滴水不漏,华歆再怎么不懂军事,这点常识还是有的,更兼周亚夫珠玉在前,他总不能就此事责备刘基,那未免显得太不庄重。
他只能自认倒楣。
不过真正进入军营之后,华歆才发现,这支曾经的败军好象和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首先就是环境卫生问题。
上一次来的时候,不少营区都是遍地屎尿、蚊虫飞舞,难闻的气味从始至终,熏的他几乎要呕吐出来,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上某堆黄金,让他失了一双鞋。
而这一次进入军营,难闻的气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较为干净的地面。
军营的地面似乎进行了一番平整作业,比起之前看到的坑坑洼洼到处是坑,这一次整个地面都更加平整了,且视察的当时就看到一些人正在填补坑洞,还有一些人正在打扫、运送垃圾。
地上没有屎尿,也没看到有蚊虫飞舞,走在军营的路面上再也不用担心失去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了。
只这一点,华歆就觉得很舒服了。
至于军营里的士兵,感觉也很是不同了。
上一次来的时候,这支军队的士兵在他看来和囚牢里的犯人差不多。
垂头丧气、双目无神、面有菜色,士兵的衣服凌乱,浑身脏污,很多人干脆直接瘫在地上,见了上官来也不站起来,就当没看到。
武器零散的扔在地上、堆在武器架上,没人整理,没人在乎。
盾牌倒在地上,士兵经过的时候直接踩在上面,好象那只是一片原本就在泥土里的烂木板。
士兵和家眷住在一起,有的住在帐篷里,有的住在木房子里,有的干脆就住在草屋、马棚里,到处都能听到婴幼儿的哭声,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军事区,哪里是生活区。
整个军营里面最有精气神、最活泼的,居然是一群大呼小叫正在赌钱的家伙。
而这一回,他入目所见的士兵要么站岗,要么巡逻,装备完整,各司其职,见到刘基还会行军礼,不远处还能听到一阵一阵的呼喝之声,似乎是在进行训练。
且进入之后一路走来,没见到任何一个老幼妇孺的身影,看到的全都是穿戴整齐的士卒。
只这一点,就让华歆意识到刘基治军是真的有成果的,他是真的做出了一番成绩的。
其后,刘基带着华歆参观游览了军营里的多个分区,士兵居住区、军事训练区、食堂区、家眷居住区、杂务区等等等等,且因为路途较远,他们不得不骑马往返,否则走个一两天都未必能看完整个军营。
在其中给华歆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不少,最深刻的是两个,一个是军事训练区,一个是家眷居住区。
军事训练区内,华歆看到了刘基正在练兵,若干庞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场内,士兵们排列整齐站在场中,军官则站在高台上,或者挥舞令旗,或者指示士兵敲鼓、吹号角,用不同的方式和声音来给士兵传递军令。
士兵听到看到这些号令之后,就要做出相映射的动作,做得好就奖励,做得不好就要惩罚。
华歆看了一会儿,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士兵都已经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个训练了,无论军官们传递怎样的号令,一个方阵里的士兵绝大部分都能准确做出相映射的动作。
偶尔有几个显眼包没能跟着大伙儿一起整齐的完成指定动作,就会被军官拎出来单独加练。
动作种类很多。
左转,右转,向前走,向后走,一步两步三步,左右交替等等。
另外也有使用兵器的技战术训练,华歆就看到很多很多士兵手里拿着木刀、木长矛,或者与同僚对练,或者排列在一起练习军阵战术动作,训练的热火朝天,一丝不苟。
尽管华歆是一个军事方面的门外汉,但是就算是一个普通人,见到那么多士兵跟随军官号令整齐划一的把长矛往前刺的时候,本能的就能感受到这一集体动作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强。
这让华歆开了眼界。
至于家眷居住区,对于华歆来说则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感慨。
相较于之前的混乱杂居,此番家眷居住区被完整划分到了军营的东北面,占地面积很广大。
一眼望去,大部分都是茅草和木头搭建起来的规制简便的小屋子,规格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一座一座整齐的排列起来,有些搭建完成,有些还未搭建完成。
他看到许许多多的女子正在小屋子门口洗衣服,或者缝缝补补,或者支起小炉子正在炖煮些什么东西,小屋子前往往也会挂着一些正在风干的腌鱼之类的东西。
幼童要么呆在母亲身边,要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嬉戏。
完全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看的华歆十分错愕。
他还以为自己来的不是军营,而是某个世外桃源的小村落。
相比于军事的训练和军营的严整,这些家眷的生活场景反而更让华歆注重。
“敬舆,我记得我是按照一万一千人的数目给你拨付粮草的,其中并没有包含这些妇孺的口粮,可是我看他们似乎并不缺少口粮,这是怎么回事?”
刘基闻言,叹了口气。
“此前军中是不管顾军士家眷的口粮的,但是我认为军士用命死战,军中却不能让他们的妻儿老小吃上粮食,还要他们自己额外想办法供养妻儿老小,实在是过意不去。
所以我调整了一下军中口粮的分配,分配给了军士家眷们每日一顿稀粥的口粮,不至于让他们饿死,不过这点口粮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另外让一些愿意出力为军队干杂活的男子女子做辅兵。
愿意干杂活做辅兵的,每日可得两顿稀粥,吃得稍微多一些,待军中无事,便组织他们外出,到湖泊溪流处摸鱼捉虾,或者捕猎野味,亦或者采摘野菜野果。
这些捕获采摘的东西一部分给士兵食用,一部分给家眷们食用,另外一部分则找周边的富庶庄落换取粮食,再增加一些口粮,这样一来也就能吃得更饱一些,也能为我节省更多的军粮。”
华歆听着听着,心中对刘基的好感逐渐提升,看着他的眼神也就更加柔和了。
原来刘基不仅能治军,还有理政牧民之才。
待刘基说完,华歆连连感叹。
“乱世之中,我见到了太多太多的贪官污吏,他们强征苛捐杂税,逼得多少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到处都可以见到饿殍,却实在是少见能让老幼妇孺也安居乐业的。
原本以为你只是治军有能,现在发现你不仅有仁孝之心,还有牧民之能,这短短月馀,竟是让你把使君留下的旧部整顿的面目一新,着实令我大开眼界,敬舆,这本领,是使君传授给你的吗?”
刘基展现出来的能力实在是让华歆无法忽视。
这年头教育和知识都是拢断的,十分珍贵,就算有钱也学不到,没有相映射的身份,无论如何接触不到这些东西,更别说治军、治民的真本领。
这些关乎统治的知识更是王公贵族、顶级士族豪门才有教育传承的,寻常人等若无奇遇,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接触的机会。
刘基出身名门,接触过学习过这些东西确实不奇怪,不过接触过学习过和能否使用好是两回事,反正华歆觉得刘繇就用的不怎么好。
但刘基小小年纪就能把这一套玩的如此成功,实在是不容易啊!
“正是,父亲和族中长辈的谆谆教悔,我不敢忘怀。”
刘基点了点头,顺着华歆的话说了下去,并没有说更多的内容。
他还能怎么说呢?
难道说这些能耐都是他上一世在亡命途中的感悟和后来郭威的倾囊相授才掌握的吗?
其实说起这个事情,刘基还挺感慨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郭威可以算得上是刘基的老师。
郭威和当时很多身居高位的武人都不一样,他了解知识的力量,喜欢读书,特别是兵书,带兵打仗之馀,只要有空,便手不释卷,所以不仅能打仗,还很有谋略。
也因为足智多谋,能够设计精巧的计略,他才得到了刘知远的欣赏,得以平步青云。
刘基投靠郭威之后,因为第一世历史传记和人文风俗作家的知识积累,被郭威发现识字、读过书,于是被郭威收做亲兵,又被任命管理保存他的藏书。
原本郭威读书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打扰,但是刘基做了他的亲兵之后,郭威就喜欢让刘基在一旁伺奉,一边读书,一边与刘基谈论书籍的内容,做一些讨论。
刘基上一辈子的知识储备是很足的,书面知识很到位,比郭威军队里那些所谓的文化人都要强很多,每每能和郭威谈论很久,由此深得郭威的欣赏。
那段时间里,郭威办什么事情都喜欢把刘基带在身边,处理的时候让他看着,等有空或者高兴的时候,也会提点他一两句。
刘基掌握的很多处理实务的本领都是在这一阶段跟着郭威学会的,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才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务的方法,将之融会贯通。
这为他日后自己独立掌兵、纵横沙场、执掌国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放到现在,满血强化版刘基所掌握的诸多带兵打仗、治理国政的能耐用来管理这区区六万人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甚至他还有很多能耐受限于现实条件的不足而无法展现,这令他有一些遗撼,感觉自己的能力没能运用在更宽广的舞台上。
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怀念了。
把这支败军重新整编、训练成为一支他心目中的铁军的过程,让他回想起了上一世年轻的时候初次带兵、初次练兵的事情。
往事历历在目,郭威的提点指导之声犹在耳边回响,可眼前人却已不是当时的人。
怎能不让人感慨呢?
华歆在感慨,刘基也在感慨,只是两人感慨的事情不太相同罢了。